當前位置:首頁
>走進高青>歷史沿革

歷史沿革

發(fā)布日期: 2020-04-30 16:39:44 瀏覽次數: 字體:[ ]




堯舜禹時期,境內生活著崇尚鳥的東夷人。少昊時(約前2590年)爽鳩氏居營丘(今高青陳莊)。禹夏時本境為季荝氏封國。殷商時為逢伯陵氏封國。太戊五十八年(前1587年),建成薄姑城,高青為古薄姑國領地。薄姑人崇尚布谷鳥,“負海瀉鹵”,擁有發(fā)達的海鹽制作產業(yè),同時也是中國最早掌握植桑養(yǎng)蠶技術的民族。薄姑國經濟發(fā)達,國家富庶,是東方夷國中強大者。

約公元前1045年,姜太公佐周武王滅商興周。周成王年間,姜太公助周公鎮(zhèn)壓管叔、蔡叔反叛,其后順勢滅薄姑國,對薄姑國施行“滅國、毀社、屠君、遷民”的種族滅絕政策,薄菇立國460余年后滅國。

約公元前1044年,姜子牙封于齊,建都齊水(濟水)之畔之營丘(今高青陳莊)。太公初到營丘,與東方萊夷聯軍展開爭奪營丘之戰(zhàn)爭,太公勝,占領營丘,境內屬齊國。太公都營丘后,按周人天有九層之理念,在營丘城中建立天體模型——營丘,作為祭拜上天的天壇。約公元前1021年,姜子牙去世,治營丘18年。公元前866年,周王烹齊哀公,哀公異母弟姜靜(胡公)把都城從營丘遷到薄菇,營丘作為齊國都城歷時188年。約公元前856年,齊哀公的弟姜山,率營丘人襲薄菇,殺胡公,自立為齊君,稱獻公,把國都遷至臨淄。

約公元前800年,長狄人遷居于今高青境,在濟水北畔建鄋瞞國,都狄邑(今高青縣高城鎮(zhèn))。公元前607年,齊王子城父打敗長狄,滅鄋瞞國,高青復為齊地。

春秋時,齊國在縣境東部(今唐坊鎮(zhèn))設千乘邑。

秦,在鄋瞞國故地設狄縣,縣治今高青縣高城鎮(zhèn)。高青東部屬臨淄郡,西部屬濟北郡。

前209年,狄縣田儋、田榮、田橫兄弟殺狄縣縣令起義,收復齊都臨淄。田儋自立為齊王,田榮為丞相,田橫為將軍,恢復齊國。漢高祖五年(前202年),田橫兵敗自殺于洛陽東尸鄉(xiāng)驛(今河南偃師西)。

西漢置千乘郡,故城在今高城北25公里(今舊鎮(zhèn))。又置千乘縣,治所今唐坊鎮(zhèn)孫集。漢高祖封婁敬為建信侯,建信城位于今木李鎮(zhèn)內楊村。又置東鄒縣,治所今花溝鎮(zhèn)。漢高祖六年(前201年),劉邦封丙倩為高宛侯,后為高宛縣。元朔四年(前125年),漢武帝封齊孝王子劉燕為被陽侯,后改為被陽縣,治所今高城鎮(zhèn)。

王莽新政時,狄城更名利居。

東漢初,復置狄縣,改高宛縣為高苑縣。東漢永平三年(公元60年),千乘郡改名千乘國,翌年復為千乘郡。東漢建初四年(公元79年),漢章帝封其長子劉伉為千乘王,千乘郡遂改為千乘國。東漢永元七年(公元95年),千乘國改為樂安國。

公元108年,狄縣更名臨濟縣,移治臨濟(今高城)。質帝時改樂安國為樂安郡,千乘縣、臨濟縣、高苑縣等屬樂安郡。時被陽、建信、東鄒已廢,高青大部屬臨濟、千乘、高苑縣。西部為梁鄒縣地,屬濟南國。

三國魏時,高青東部為臨濟縣、千乘縣、高苑縣地,屬樂安郡。青城以西為鄒平縣地,屬濟南國。樂安國和濟南國皆隸青州。西晉時廢千乘縣。高青東部為臨濟縣、高苑縣地,屬樂安國。西部的青城及花溝、黑里寨沿小清河部分屬鄒平縣,隸濟南郡。

十六國時先后屬后趙、前燕、前秦、后燕、南燕國地,仍為臨濟、高苑、鄒平縣地,分隸樂安郡和濟南郡。

南北朝時,南朝宋廢高苑縣,將臨濟縣遷于縣西部劉家鎮(zhèn)(今黑里寨鎮(zhèn)劉家鎮(zhèn)村)。復置千乘郡并移治今廣饒縣境。原臨濟城更名長樂,置僑長樂縣(今河北省冀縣、衡水、棗強等縣為古長樂地,時長樂人南遷至此,沿用長樂之稱,置縣)。在今高青、博興之間,僑置陽信縣。此時高青縣境為僑長樂縣、僑陽信縣和臨濟縣地。臨濟縣屬平原郡,僑陽信縣屬僑樂陵郡。孝武帝劉駿在古被陽城僑置渤海郡,屬僑冀州,皆隸屬青、冀二州。

北朝魏設長樂郡,郡治在長樂城(今高城),高青地為長樂縣、臨濟縣地。長樂縣屬長樂郡,隸青州;臨濟縣屬東平原郡,隸齊州。北朝東魏,高青地屬青州。北朝齊廢長樂郡,移長樂縣治于被陽故城,改屬齊郡,隸青州。

隋統(tǒng)一后,高青初為長樂縣、鄒平縣地,屬齊郡,隸青州。隋開皇十八年(598年),長樂縣更名會城縣,縣治在今博興縣南古苑莊。隋大業(yè)三年(607年),改會城縣為高苑縣,縣治移于長樂城,即今高城,仍屬齊郡,隸青州。

唐時,本境為高苑縣、鄒平縣地。唐景龍元年(707年),析高苑一部置濟陽縣,縣治今鄒平縣舊口。唐元和十五年(802年),并入高苑縣。在今青城鎮(zhèn)置青平鎮(zhèn),屬鄒平縣。

五代時,為高苑縣、鄒平縣地,屬淄州。

宋時,為高苑縣、鄒平縣地,屬淄州,隸京東東路。宋景德二年(1005年),在高苑置宣化軍,領高苑縣。宋熙寧三年(1070年),以縣令兼軍使。

金,廢宣化軍,高青仍為高苑縣、鄒平縣地,屬淄州,隸屬山東東路。金天興二年(1233年),置青城縣,隸濟南路,后廢。

元時,將高苑縣小清河以南所屬村莊大部分劃歸新城縣、鄒平縣。高苑初屬淄州,公元1265年州廢,改屬益都路總管府,隸山東東西道宣尉司。元太宗七年(1235年),復置青城縣,初隸濟南路,中統(tǒng)時屬陵州,至元年間改隸河間路。至元二十四年(1287年),置般陽路,高苑縣西、青城縣東、小清河北、大清河南包括田鎮(zhèn)在內的區(qū)域為般陽路的新城縣。

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將青城縣并入鄒平縣、齊東縣,青城更名為清池店。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復置青城縣,屬濟南府。高苑縣屬青州府。兩縣皆屬山東布政使司。

清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高青為三府四縣地。東南為高苑縣地,屬青州府;西南為鄒平縣,屬濟南府;西北為青城縣,東北為蒲臺縣,屬武定府。

民國元年(1912年),廢府改道,高青為高苑、青城、蒲臺、濱縣、齊東、鄒平縣地,隸屬岱北道。1914年改屬濟南道。1925年,山東省分設十道,青城、蒲臺、濱縣劃屬武定道。1928年廢除道制,各縣直屬省轄。1936—1942年,高苑縣、青城縣屬國民黨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,隸魯北行署。1945年,高苑縣、青城縣仍屬國民黨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,隸魯北政府辦事處。

1948年4月,高苑、青城兩縣合并為高青縣,隸中共渤海行署。

1950年,遷縣城于青城。同年5月,廢渤海行署,高青縣隸屬惠民專署。1952年,高青縣城復遷田鎮(zhèn)。1956年3月,高青縣與齊東縣合并,改稱齊東縣,政府駐田鎮(zhèn),隸惠民專署。1958年11月,將齊東縣析入博興、鄒平縣,皆屬淄博專署。1961年10月,復置高青縣,隸惠民專署。

1990年1月1日,高青縣劃歸淄博市,東北部的舊鎮(zhèn)鎮(zhèn)大部分劃歸濱州市。



高青地歷史上境域及行政區(qū)劃多次調整。 

清末,高苑縣境域,北邊線東起楊橋,經崔家、宮家、后趙、前趙、申莊、司馬莊、許家、彭家、洼里楊、劉三仁、王莊、劉莊大官莊、杜家、尹莊、傅莊、臺陳、周莊到王鳳莊,與蒲臺、濱縣、青城縣接壤;南邊線東起堰頭,經小清河南的東閘、崔莊、大園、小園、朱家莊、馬家圍、東辛莊、王明橋、柳村、吳家園、高苑橋、姚王莊、攤子、孫家橋、王家莊、祁家、馬莊、小張莊、碼頭村、岔河,過小清河西至程爾頭,與桓臺縣為鄰;東邊線南起東閘,經堰頭、苗家集、邵洼莊、李鳳鳴、得勝官莊至楊橋,與博興縣接壤;西邊線北起王鳳莊,經官莊、趙莊、郭莊、尹莊、馬莊、韓連莊、前后池、莊頭至程爾頭,與鄒平縣搭界。區(qū)劃沿用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劃分的東西南北40約,后改為東西南北4路,領40約。 東路領10約,46個村莊;西路領10約,57個村莊;南路領10約,49個村莊;北路領10約,70 個村莊。

青城縣境域,北邊線西起馬扎子,東至翟徐村,大部分以黃河與惠民縣為界;東段邊界越過黃河,經粉李家、孫家、宮家、雙廟楊家、大楊家集、王家寺至董家口。南邊線西起王矮子,經魏家、小王莊、史家、八溝里、莊家、趙家、傅家、溝王、天師家、香王、竇家、胡李莊、沙高家、馬家、徐家、侯家、寧家、阮家、于家,東至周家,與齊東、鄒平、高苑縣鄰界;東邊線北起黃河北的董家口,過黃河至翟徐、楊王莊、水牛李、呂八莊,南至周家,與高苑縣毗鄰;西邊線北起馬扎子,經皮家、小孫莊、王家莊、界牌張、界牌楊、粉張、沙里、崔家、潘家,南至王矮子,與齊東縣為鄰。區(qū)劃在乾隆十一年(1746年)曾劃為9鄉(xiāng),分別為在坊鄉(xiāng)、仁義鄉(xiāng)、嘉會鄉(xiāng)、長山鄉(xiāng)、親仁鄉(xiāng)、青城鄉(xiāng)、正德鄉(xiāng)、義和鄉(xiāng)和城內坊,共轄320個自然村。宣統(tǒng)二年(1910年),改為10個區(qū),以至、德、乾、坤、大、洪、恩、雨、露、深10個字為各區(qū)標志。

民國時期,高苑縣境域同清末,區(qū)劃有變動。1931年,設4個區(qū),即一區(qū)(丁夏)、二區(qū)(河西)、三區(qū)(寨子)、四區(qū)(唐坊),下設1鎮(zhèn)88個鄉(xiāng),后改為62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,轄214個自然村。1939年,日軍侵占后,仍按4個區(qū)統(tǒng)治。僅將62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并為40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。抗日戰(zhàn)爭初期,高苑縣抗日民主政府仍按4個區(qū)管理(不含小清河南部分)。為便于領導人民開展斗爭,1940年將濱五區(qū)、1942年1月將小清河南岔河到東閘20個村、1943年6月將鄒七區(qū)和蒲一區(qū)劃歸高苑縣。1945年,高苑縣有6個區(qū),即丁夏、河西、寨子、唐坊、舊鎮(zhèn)、大李區(qū)。 

青城縣境域仍按清末宣統(tǒng)二年(1910年)區(qū)劃管轄。1930年冬,并為4個區(qū),轄5鎮(zhèn)79個鄉(xiāng),312個村莊。1944年6月,中共青城縣工作委員會按原4個區(qū)管理。1945年冬,中共渤海區(qū)三地委將鄒七區(qū)劃歸青城縣,稱第五區(qū)。

1948年4月23日,高苑縣、青城縣合并,成立高青縣民主政府,設11個區(qū),即城關、寨子(健萍)、河西、丁夏、唐坊、舊鎮(zhèn)、大李、義和、九如、碼頭、花溝(子恒)區(qū)。轄728個村。不久,碼頭區(qū)撤并。1949年10月,將黃河以北13個村莊劃歸惠民縣。1951年,全縣劃為10區(qū),轄72個鄉(xiāng)。后將于毛鄉(xiāng)劃歸齊東縣,為71個鄉(xiāng)。境域東邊線北起小街,經博古孫、賀家、窯洼、鄭家埝、李鳳鳴至仉家與博興縣接壤;南邊線東起堰頭,經姚家套、堤西李至前營,與桓臺縣隔小清河為鄰;西南部邊線東起唐口,經曹家坡、前陳、聶家寺、李家、小牛家至北董,與鄒平縣隔小清河為鄰;西部邊線南起馬扎子,經連五莊、碼頭、彭家廟、內趙、北李,隔黃河與惠民縣為界;北部邊線西起清河鎮(zhèn),經內董、內楊、小開河、五合莊、劉春、賈家、大道王、姜家街至小街,與惠民、濱縣隔黃河相望。1951年,高青境域東西最大橫距45公里,南北最大縱距26公里。 

1956年3月,高青、齊東合并為齊東縣。全縣總面積1644.75平方公里。北、西兩面與濱縣、惠民、濟陽縣以黃河為界。南邊線西段西起苗家,經田家、劉王、還鄉(xiāng)、小趙、小郭、五龍?zhí)谩⑻K家、魏家、夏家、南鄭、張重良、陳玉平、范家與章丘、鄒平縣接壤;東段西起胥家,東至堰頭,經楊莊、得勝、崔家、傅家、周家、博古孫、東常家、西常家,北至臺西劉與博興縣為鄰。6月,全縣劃為1鎮(zhèn)11區(qū),即田鎮(zhèn)鎮(zhèn)、寨子區(qū)、舊鎮(zhèn)區(qū)、義和區(qū)、青城區(qū)、花溝區(qū)、丁夏區(qū)、河西區(qū)、黑里寨區(qū)、九湖區(qū)、曹家碼頭區(qū)、臺子區(qū);轄106鄉(xiāng)、1113個村莊。11月,將小清河南的高苑橋、大園、祁家鄉(xiāng)20個村莊劃歸桓臺縣;至1956年底,全縣設8個區(qū),轄41鄉(xiāng),1093個村莊。

1957年底撤區(qū),全縣調為40個鄉(xiāng),即田鎮(zhèn)、唐坊、徐霞、花溝、榆林、青城、于孟、高城、義和、大李、舊鎮(zhèn)、木李、臺李、田樓、趙店、窯洼、東劉、丁夏、孫家集、李官、楊家莊、河西、寨子、黑里寨、歸蘇、剛斧寨、和家店、九戶、臺子、曹務、大坡、路家、張官莊、吳莊、中店、曹家碼頭、魏橋、店子、十六戶、石店鄉(xiāng)。

1958年2月,撤剛斧寨、十六戶、臺李、窯洼、榆林、李官、店子、河西、徐霞、路家10個鄉(xiāng)。3月,撤木李、孫家集、吳莊3個鄉(xiāng)。7月,撤張官店鄉(xiāng)。9月,撤鄉(xiāng),全縣建立田鎮(zhèn)、高城、唐坊、舊鎮(zhèn)、花溝、青城、黑里寨、九戶、碼頭、魏橋10處人民公社。11月3日,齊東縣析入博興縣和鄒平縣。

1961年10月4日,復置高青縣,全縣劃為7個區(qū),即田鎮(zhèn)區(qū)、青城區(qū)、黑里寨區(qū)、花溝區(qū)、唐坊區(qū)、高城區(qū)、舊鎮(zhèn)區(qū)。轄53個人民公社、834個自然村、849個生產大隊。1963年2月,將青城區(qū)鄭廟、義和公社劃歸田鎮(zhèn)區(qū),田鎮(zhèn)區(qū)元河公社劃歸唐坊區(qū)。1970年11月,將7個區(qū)改稱公社,原53個人民公社改稱管理區(qū)。1971年,撤銷賀家、太平、王樓、夏樓管理區(qū)。1972年,撤銷臺陳、唐口管理區(qū)。1974年,恢復唐口管理區(qū)。

1981年,田鎮(zhèn)公社改稱田鎮(zhèn)鎮(zhèn)。1982年,全縣設1鎮(zhèn)、6個公社、48個管理區(qū),轄807個生產大隊、825個自然村。

1983年6月,根據地名普查情況,縣政府批準注銷黃河堤內實地無存的29個自然村名稱。    

1984年6月,撤公社、管理區(qū),高青縣劃為4鎮(zhèn)15鄉(xiāng),即田鎮(zhèn)鎮(zhèn)、舊鎮(zhèn)鎮(zhèn)、高城鎮(zhèn)、青城鎮(zhèn)、寨子鄉(xiāng)、許管鄉(xiāng)、唐坊鄉(xiāng)、元河鄉(xiāng)、田家樓鄉(xiāng)、趙店鄉(xiāng)、花溝鄉(xiāng)、樊家林鄉(xiāng)、龍桑樹鄉(xiāng)、楊家坊鄉(xiāng)、木李鄉(xiāng)、黑里寨鄉(xiāng)、孟集鄉(xiāng)、常家鄉(xiāng)、丁家鄉(xiāng)。1985年3月,黑里寨鄉(xiāng)改稱鎮(zhèn)。同年,高青縣南邊線為小清河;北邊線為黃河;東部縣界自南向北是堰頭、楊莊、李鳳鳴、孟君寺、德勝、崔家、傅家、新莊、賀家、邱家、周家、大李家、大劉家、小劉家、博古孫、坡劉、東常家、小街、董家集、姜家街;西部縣界,自南向北是前崔、李家、辛莊、袁家、經家、季家、官莊、潘家、賀家。全縣轄5鎮(zhèn)14鄉(xiāng),816個自然村,837個村民委員會。全縣總面積為896.5平方公里。 

1987年2月13日,調整鄉(xiāng)鎮(zhèn)區(qū)劃,撤銷寨子鄉(xiāng),并入田鎮(zhèn)鎮(zhèn);撤銷丁莊鄉(xiāng),并入高城鎮(zhèn);撤銷孟集鄉(xiāng),并入黑里寨鎮(zhèn);撤銷元河鄉(xiāng),并入唐坊鄉(xiāng);撤銷許管鄉(xiāng),并入常家鄉(xiāng);撤銷楊坊鄉(xiāng),將楊坊管區(qū)并入木李鄉(xiāng),將碼頭管區(qū)并入青城鎮(zhèn);撤銷田樓鄉(xiāng),將西馬管區(qū)劃歸趙店鄉(xiāng),將田樓管區(qū)劃歸舊鎮(zhèn)鎮(zhèn);撤銷龍桑樹鄉(xiāng),將龍桑管區(qū)并入花溝鄉(xiāng),將楊莊管區(qū)并入樊家林鄉(xiāng)。是年,全縣轄5鎮(zhèn)6鄉(xiāng)、816個自然村、837個村民委員會。

1990年1月1日,高青縣劃歸淄博市,所轄舊鎮(zhèn)鎮(zhèn)析入惠民地區(qū),全縣設4鎮(zhèn)6鄉(xiāng)。1994年12月29日,唐坊鄉(xiāng)撤鄉(xiāng)設鎮(zhèn);1995年9月,常家鄉(xiāng)撤鄉(xiāng)設鎮(zhèn);1996年12月25日,趙店鄉(xiāng)、花溝鄉(xiāng)撤鄉(xiāng)設鎮(zhèn);1998年4月,木李鄉(xiāng)撤鄉(xiāng)設鎮(zhèn);2000年8月17日,成立高青縣城區(qū)辦事處;2001年3月,樊家林鄉(xiāng)并入花溝鎮(zhèn)。至2004年底,全縣設9個鎮(zhèn)、1個城區(qū)辦事處,即田鎮(zhèn)鎮(zhèn)、青城鎮(zhèn)、高城鎮(zhèn)、黑里寨鎮(zhèn)、唐坊鎮(zhèn)、花溝鎮(zhèn)、常家鎮(zhèn)、木李鎮(zhèn)、趙店鎮(zhèn)和縣城區(qū)辦事處。轄767個行政村、740個自然村。人口36.1萬人。

2010年,高青縣區(qū)劃調整,田鎮(zhèn)鎮(zhèn)被分為田鎮(zhèn)街道和蘆湖街道;撤銷趙店鎮(zhèn),整建制并入常家鎮(zhèn)。是年,高青縣改為省財政直管縣,屬省政府和淄博市雙重管理,縣城駐地田鎮(zhèn)。

2012年12月,縣行政區(qū)劃調整,原隸屬于花溝鎮(zhèn)的忠信村、義和村、擁護村、保證村、袁家村、東劉村、明李村、道口村、莊頭村和程爾頭村10個村莊劃入高城鎮(zhèn);將花溝鎮(zhèn)的沙高村、韓連村、后池村、前池村、胡家村、杜郭村6個行政村劃歸田鎮(zhèn)街道管轄。2013年3月,高青縣區(qū)劃再次調整,將原隸屬趙店鎮(zhèn)的47個行政村劃歸蘆湖街道管轄;蘆湖街道的尹家村、付家村、孟李村、大莊村等4個行政村劃歸常家鎮(zhèn)管轄。在此基礎上,高青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與常家鎮(zhèn)合署。


【打印本頁】【關閉窗口】

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(fā)布系統(tǒng) 亚洲免费网站观看视频,Aⅴ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,日日狠狠久久8888偷偷色,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保山市| 工布江达县| 铜川市| 辽阳市| 乌拉特前旗| 正定县| 大丰市| 芜湖市| 昌平区| 玉屏| 东乌珠穆沁旗| 辽源市| 大同县| 湘乡市| 曲松县| 探索| 新河县| 饶阳县| 丹寨县| 都江堰市| 柳江县| 安远县| 科技| 孝昌县| 女性| 宜宾县| 弥勒县| 阿拉善右旗| 海南省| 岳普湖县| 察雅县| 靖远县| 通化县| 新竹市| 云和县| 当涂县| 开阳县| 百色市| 红河县| 襄城县| 安岳县|